第一節 腎小球腎炎
一、基本概念:腎小球腎炎是變態反應引起的非化膿性炎癥,主要侵犯部位是腎小球,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和/或輕重不等的腎功能損傷。
二、病因發病機制:III型變態反應,即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或系膜區。
1、抗原成分:外源性抗原
內源性抗原(腎小球固有抗原及非腎小球抗原)
2、抗體成分為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
3、免疫復合物沉積后,產生和激活多種炎癥介質,出現了腎小球的非化膿性炎癥。
三、基本病理改變
1、變質:基底膜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壁斷裂、毛細血管襻纖維素樣壞死、微血栓形成。
2、滲出:含蛋白的液體滲出、白細胞浸潤。
3、增生:內皮細胞、系膜細胞和系膜基質增生、腎小囊上皮細胞增生、腎小球硬化。
根據病變腎小球的分布狀態,分為彌漫性腎小腎炎(病變腎小球占全部腎小球的50%以上)和局灶性腎小球腎炎(病變腎小球占全部腎小球的50%以下)
四、主要臨床病理表現
1、急性腎炎綜合征:起病急,突發血尿、輕至重度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腎功能常有一定程度的損傷。
2、急進性腎炎綜合征:病初與急性腎炎綜合征相似,但很快出現少尿、無尿,伴氮質血癥--腎功能衰竭。
3、隱匿性腎炎綜合征:表現為鏡下血尿和/或輕度蛋白尿,腎功能正常。
4、慢性腎炎綜合征:病程遷延半年以上,主要表現: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壓、貧血、氮質血癥和尿毒癥等。
5、腎病綜合征:緩慢起病,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超過3.5g)、低蛋白血癥、嚴重水腫、高脂血癥。
6、腎功能衰竭:多數表現為少尿或無尿,血肌酐含量增高(大于1.5mg/dl),血尿素氮含量增高(大于17mg/dl),并可出現全面的代謝紊亂和電解質失衡。
7、尿毒癥
五、病理類型和臨床病理聯系
(一)急性彌漫型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1、病因發病: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免疫復合物沉積。又叫感染后腎小球腎炎。
有的腎的表面可見散在的粟粒大小的出血點,所以有時稱為大紅腎和蚤咬腎。
2、光鏡:腎小球內皮細胞和系膜細胞彌漫性增生,毛細血管腔被增生的細胞充塞和擠壓,并可見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細胞浸潤。
3、免疫學:IgG和補體C3沿基底膜外側,粗顆粒狀沉積。
4、電鏡:腎小球內皮和系膜細胞增生,駝峰樣電子致密物沉積。通常位于臟層上皮細胞和GBM之間,也可位于內皮細胞下或基底膜內。
5、臨床表現:好發于青少年,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兒童患者預后好。
(二)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
1、病因發病:50%病因不明,多有免疫損傷引起。
2、光鏡:新月體形成,堵塞腎小囊腔。
3、免疫學:IgG和補體C3呈線狀沉積于毛細血管壁(抗基底膜抗體型),或顆粒狀沉積于腎小球的不同部位(免疫復合物型),或陰性(特發型)。
4、電鏡:腎小囊上皮細胞(壁層上皮細胞)增生,單核巨噬細胞浸潤,并可見多少不等的中性白細胞浸潤。
5、臨床表現:好發于青壯年,臨床表現為急進性腎炎綜合征。預后極差。
(三)膜性腎小球腎炎:是引起成人腎病綜合征的最常見的原因。
1、病因發病:腎小球自身抗原;約85%的膜性腎小球腎炎是原發性的。
2、肉眼:腎臟腫脹而蒼白(大白腎)
3、免疫學:IgG和補體C3沿基底膜外側細顆粒狀沉積
4、電鏡:基底膜外側上皮下沉積大量電子致密物,基底膜增厚,上皮細胞腫脹、足突消失;致密物之間基膜樣物質形成釘狀突起。
5、臨床表現:好發于30-50歲之間,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大量蛋白尿或腎病綜合征。該病為慢性進行性,對腎上腺皮質激素不敏感,病程較長。
(四)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
1、病因:不明
分型:I型-由免疫復合物沉積引起;電鏡特點是內皮下細胞出現電子致密物沉積,包括補體C3,IgG、C1q、C4等。II型-通常出現補體替代途徑的異常激活,50%-60%病人的血清C3水平明顯降低。電鏡下,大量塊狀電子密度極高的沉積物在基膜致密層呈帶狀沉積,只有C3,而無IgG、C1q、C4等。
2、光鏡:系膜細胞和基質彌漫增生,長入,使基底膜增厚、分離
3、免疫學:IgG和補體C3在系膜區和基底膜內側呈團塊狀和顆粒狀沉積
4、電鏡:系膜細胞突起插入臨近毛細血管袢并形成系膜基質,染色后出現所謂的“雙軌征”,這并不是基膜本身的分離。
5、臨床表現:本病主要發生于兒童和青年。多表現為腎病綜合征,也可表現為血尿或蛋白尿。慢性進展性,預后較差。
(五)微小病變性腎小球腎炎(又叫脂性腎病):是引起兒童腎病綜合征的最常見的原因
1、病因不明
2、光鏡:腎小球無病變或輕微病變
3、免疫學:陰性
4、電鏡:僅有足細胞偽足的廣泛融合,不能發現電子致密物
5、臨床表現:好發于兒童,大量蛋白尿或腎病綜合征
(六)慢性腎小球腎炎(硬化性):可形成顆粒性腎萎縮
1、病因:各種腎炎發展的最后階段
2、光鏡:大部分腎單位萎縮和硬化,部分深單位代償肥大
3、免疫學:陰性
4、電鏡:系膜基質增生,腎小球硬化
5、臨床表現:好發于中老年,表現為慢性腎炎綜合征或慢性腎功能衰竭乃至尿毒癥。
第二節 腎盂腎炎
一、基本概念
化膿性細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腎臟的化膿性炎癥,主要侵犯腎間質和腎盂粘膜,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血尿、白細胞尿、膿尿和輕重不等的尿路刺激征,晚期可出現腎功能損傷。
二、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一)急性腎盂腎炎:
1、病因和發病機制:急性腎盂腎炎可由以下兩種感染途徑引起:
(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敗血癥或感染性心內膜炎。
(2)上行性感染:為引起腎盂腎炎的主要感染途徑。尿道炎和膀胱炎等。引起膀胱炎的可能原因有:插導尿管、膀胱鏡檢查、逆行腎盂造影;前列腺肥大、腫瘤或結石引起的下尿路阻塞。
所以,尿道粘膜損傷、尿路梗阻和膀胱輸尿管反流等是導致腎盂腎炎的主要因素。
2、病理變化:腎盂粘膜和腎間質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腎小管內中性粒細胞充填或粒細胞管型形成,可有膿腫形成;病變分布不均勻,可侵犯單側腎臟,或輕重不等的雙側受累。組織學特征是灶狀的間質性化膿性炎或膿腫形成和腎小管壞死。
3、并發癥:壞死性乳頭炎,腎盂積膿和腎周圍膿腫。
4、臨床病理聯系:起病急,發熱、寒戰、白細胞增多。常有腰部酸痛和腎區叩痛,可出現排尿困難和尿路刺激癥狀。尿檢查顯示膿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等等。出現白細胞管型(該管型僅在腎小管內形成)時,表示病變累及腎臟,對該病有診斷意義。腎小球通常不受累,所以一般不出現高血壓、氮質血癥和腎功能障礙。如無并發癥,預后一般較好。
(二)慢性腎盂腎炎:屬于慢性腎小管-間質性炎癥,特點是慢性間質性炎癥、纖維化和疤痕形成,常伴有腎盂和腎盞的纖維化和變形。
1、病因和發病機制:尿路阻塞性和反流性。
2、病理變化:
肉眼-特征是一側或雙側腎臟體積縮小,出現不規則的疤痕,若病變為雙側性,則兩側改變不對稱。(而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變為彌漫性,顆粒分布均勻,兩腎病變對稱)
光鏡:局灶性間質性纖維化和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腎盂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出現慢性炎細胞浸潤及纖維化。
3、臨床病理聯系:緩慢發病,表現為間歇性無癥狀性菌尿或急性腎盂腎炎癥狀的間隔性發作。
第三節 常見的腎臟腫瘤
一、腎細胞癌:又稱腎癌,好發于老年人
組織發生:近段腎小管上皮細胞,屬腎腺癌
病理特點:常位于腎臟一極(特別是上極),切面黃白色;癌細胞胞漿豐富,含有類脂,透明狀,呈巢索狀排列,周圍毛細血管豐富,又有透明細胞癌之稱。
生物學特性:惡性,易血行轉移
二、腎母細胞癌:好發于嬰幼兒
組織發生:腎胚芽組織
病理特點:腎內的巨大瘤塊,切面紅褐濕潤,常有出血壞死,光鏡下與胚胎期生腎組織相似,可見未分化的腎胚芽組織,幼稚的間胚葉組織和不成熟的上皮樣組織
生物學特性:高度惡性,易血行轉移。
三、膀胱移行細胞癌
為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于50-70歲之間。
1、病因和發病機制:接觸苯胺燃料等化學物質,吸煙,病毒感染等。
2、病理變化:好發部位-膀胱側壁和膀胱三角區近輸尿管開口處。
病理特點:向腔內生長,并向深部浸潤,根據異型性的程度,分為I-III級。
I型腫瘤,乳頭狀,分化較好,通常無向周圍粘膜浸潤的現象。
II型:乳頭狀、菜花狀或斑塊狀。細胞仍具有移行上皮特征,但異型性和多型性增加明顯。癌細胞可侵及上皮下結締組織,甚至達到肌層。
III型:菜花狀或斑塊狀,表面壞死或潰瘍,分化差,異型性明顯,可見瘤巨細胞,腫瘤常浸潤到肌層。
3、臨床病理聯系:無痛性血尿是最常見的癥狀。主要經淋巴道轉移到局部淋巴結,后期可出現血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