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pathology)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醫學基礎學科,揭示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和轉歸。
一、病理學的內容和任務
病理學教學內容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是研究和闡明存在于各種疾病的共同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轉歸等發生、發展規律,屬普通病理學(general pathology),包括組織的損傷和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和腫瘤等章節。各論是研究和闡明各系統(器官)的每種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及病變發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屬系統病理學(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淋巴造血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及傳染病等。
二、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病理學需以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等為學習的基礎,同時又為臨床醫學提供學習疾病的必要理論。因此,病理學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
三、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
1、尸體剖驗(autopsy):簡稱尸檢,即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驗,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即用局部切取、鉗取、細針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術方法,從患者活體獲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活檢是目前研究和診斷疾病廣為采用的方法,特別是對腫瘤良、惡性的診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細胞學檢查(cytology):是通過采集病變處脫落的細胞,涂片染色后進行觀察。
(二)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出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并通過疾病復制過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疾病的轉歸。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可以研究在各種病因作用下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和發展。
四、病理學觀察方法和新技術的應用
1、大體觀察:運用肉眼或輔以放大鏡、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對大體標本及其病變性狀(外形、大小、重量、色澤、質地、表面及切面形態、病變特征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
2、組織和細胞學觀察:將病變組織制成切片,經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顯微鏡觀察,通過分析和綜合病變特點,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診斷。
3、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應用某些能與組織細胞化學成分特異性結合的染色試劑,顯示病變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改變,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和代謝改變的了解,特別是對一些代謝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4、免疫組織化學觀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學診斷和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外,更多的是用于腫瘤病理診斷。
5、超微結構觀察:利用電鏡觀察亞細胞結構或大分子水平的變化來了解組織和細胞最細微的病變,并可與機能和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疾病基本病變、病因和發病機制的了解。
6、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 FCM):不僅可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參考指標,還可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生物學行為;亦可用于對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進行精確的亞群分析,對臨床免疫學檢測起到重要作用。
7、圖像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主要應用于核形態參數的測定,用以區別腫瘤的良惡性、區別癌前病變和癌、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和判斷預后等。
8、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應用于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體的檢測及腫瘤的病因學、發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學的發展史
1、器官病理學(organ pathology)
2、細胞病理學(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結構病理學(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免疫病理學(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學(molecular pathology)、遺傳病理學(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學(quantitative pa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