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日益嚴重,雙非研究生值得讀嗎?
來源:網絡瀏覽次數:769發表于2021-06-15
[摘要]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366757174
6月開始了,但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確定院校,其中困惑最多的就是雙非院校到底值不值得考?不考吧,感覺自己的實力還真沒準夠不上985/211。考吧,又覺得沒有名校title加持,畢業后還是會進入新一輪“內卷”。
“雙非”的研究生值不值得去讀?小編覺得還是要從院校和個人兩個方面去探討。
01院校的因素
院校實力
雙非院校中不乏專業實力強勁的好學校,而985、211也不代表沒有弱勢學科。
比如,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被評為A類;而同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估結果只是C-。
就算是雙非院校,也是要看專業和導師的。有些雙非院校雖然名氣沒有985、211學校大,但專業和導師實力都很厲害,屬于行業翹楚,一點不比名校差。
還有個別院校,之所以沒有評上985或者211,并不是實力不強,而是因為同一地區有其他學校評上了,這也與國家和教育部的統籌建設有關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地域因素
選擇研究生院校時,院校所處位置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像北京、深圳、上海等經濟發展熱門地區,集聚了很多行業里的頭部公司,有很多資源和機會,入職后遇到牛人的概率也比較大。處在這些地區,實力也不錯的雙非院校,往往也是研究生報考和調劑時的“香餑餑”。
比如深圳大學,學校環境、師資水平都不錯,而且因為地處深圳,周圍全是騰訊、中興、阿里分部、聯想這樣的“龍頭企業”,就業機會特別多。
還有些院校,雖然在全國的名聲不大,但在某個省份內認可度比較高,學校和當地很多企業都有合作。研究生畢業后,在當地容易找工作,薪資也好,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上岸成功率
既然選擇了考研,也為之付出了很多,我們肯定希望最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院校報考難度與個人實力之間的差距多大才合適。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考取目標院校有一定難度,但我們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通過努力,讓自己踮踮腳或跳起來能夠得到目標;如果目標太高,非常努力地跳起來后還夠不到,可能就要面臨過往付出的一切打了水漂的結局。這種情況下,選擇好考一點的雙非院校,就要比報考難度較高的985、211院校來的劃算。
未來就業選擇
不可否認,一些大型企業在招聘時表現出對名校學子的明顯青睞。華為就歷來是頂尖人才收割機,每年收割的名校畢業生高達數千人。
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也有很多企業并不是“唯名校論”。有些崗位或體制內單位,只要求是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并沒有對學校有硬性要求。
拋開名校與雙非的牌子,單就研究生學歷來講,在就業時也比普通本科可選擇的范圍要大,薪資的起點也高,這在一些老牌國企里很明顯。
02自身的因素
個人目標
我們選擇考研時,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想想自己考研的初心是什么,對未來發展有什么樣的規劃,側重于就業還是做研究?未來要發展的方向需要什么?文憑、人脈、教育資源還是就業機會和平臺?
目標不同,方向就不同,做選擇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也就不一樣。
本科院校
大部分人都希望通過研究生學習,實現自己在學歷上的提升。本科院校及專業實力就是我們的起步位置。如果你本科雙非,只要報考和調劑院校比本科院校好,那我們其實就沒吃虧。
但如果本科就是985、211,你報考時,大概率不會選擇不如自己本科的學校,但到調劑這一步時,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降一檔也是能接受的,比如985,調劑到好的211,關鍵看自己能不能過自己這一關。
個人學習基礎和能力
任何時候做選擇都不能脫離自身實際情況。出于就業壓力、自我提升,或者僅僅為證明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名校實在不可取。
考研不容易,讀研的機會成本很高,一定要在正確認識自己實力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理想,選擇院校。先確定自己現有的學習基礎在哪個水平,然后評估通過學習后自己能達到的位置,在這個位置附近選擇合適的院校。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
“雙非”的研究生值不值得去讀?小編覺得還是要從院校和個人兩個方面去探討。
01院校的因素
院校實力
雙非院校中不乏專業實力強勁的好學校,而985、211也不代表沒有弱勢學科。
比如,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被評為A類;而同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估結果只是C-。
就算是雙非院校,也是要看專業和導師的。有些雙非院校雖然名氣沒有985、211學校大,但專業和導師實力都很厲害,屬于行業翹楚,一點不比名校差。
還有個別院校,之所以沒有評上985或者211,并不是實力不強,而是因為同一地區有其他學校評上了,這也與國家和教育部的統籌建設有關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地域因素
選擇研究生院校時,院校所處位置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像北京、深圳、上海等經濟發展熱門地區,集聚了很多行業里的頭部公司,有很多資源和機會,入職后遇到牛人的概率也比較大。處在這些地區,實力也不錯的雙非院校,往往也是研究生報考和調劑時的“香餑餑”。
比如深圳大學,學校環境、師資水平都不錯,而且因為地處深圳,周圍全是騰訊、中興、阿里分部、聯想這樣的“龍頭企業”,就業機會特別多。
還有些院校,雖然在全國的名聲不大,但在某個省份內認可度比較高,學校和當地很多企業都有合作。研究生畢業后,在當地容易找工作,薪資也好,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上岸成功率
既然選擇了考研,也為之付出了很多,我們肯定希望最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院校報考難度與個人實力之間的差距多大才合適。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考取目標院校有一定難度,但我們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通過努力,讓自己踮踮腳或跳起來能夠得到目標;如果目標太高,非常努力地跳起來后還夠不到,可能就要面臨過往付出的一切打了水漂的結局。這種情況下,選擇好考一點的雙非院校,就要比報考難度較高的985、211院校來的劃算。
未來就業選擇
不可否認,一些大型企業在招聘時表現出對名校學子的明顯青睞。華為就歷來是頂尖人才收割機,每年收割的名校畢業生高達數千人。
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也有很多企業并不是“唯名校論”。有些崗位或體制內單位,只要求是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并沒有對學校有硬性要求。
拋開名校與雙非的牌子,單就研究生學歷來講,在就業時也比普通本科可選擇的范圍要大,薪資的起點也高,這在一些老牌國企里很明顯。
02自身的因素
個人目標
我們選擇考研時,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想想自己考研的初心是什么,對未來發展有什么樣的規劃,側重于就業還是做研究?未來要發展的方向需要什么?文憑、人脈、教育資源還是就業機會和平臺?
目標不同,方向就不同,做選擇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也就不一樣。
本科院校
大部分人都希望通過研究生學習,實現自己在學歷上的提升。本科院校及專業實力就是我們的起步位置。如果你本科雙非,只要報考和調劑院校比本科院校好,那我們其實就沒吃虧。
但如果本科就是985、211,你報考時,大概率不會選擇不如自己本科的學校,但到調劑這一步時,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降一檔也是能接受的,比如985,調劑到好的211,關鍵看自己能不能過自己這一關。
個人學習基礎和能力
任何時候做選擇都不能脫離自身實際情況。出于就業壓力、自我提升,或者僅僅為證明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名校實在不可取。
考研不容易,讀研的機會成本很高,一定要在正確認識自己實力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理想,選擇院校。先確定自己現有的學習基礎在哪個水平,然后評估通過學習后自己能達到的位置,在這個位置附近選擇合適的院校。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
標簽:
2022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