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建議!考研擇校,一定要看這10點!
來源:網絡瀏覽次數:2017發表于2021-01-12
[摘要]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1103387132
剛剛決定考研的同學,大家需要搜集的信息都不少,除了那些有明確考研目標的學生,剩下的大部分同學可能在最初考研的時候都不知道要怎么選擇學校——是選擇名校好,還是選擇普通的、自己努努力就能考上的學校?是選擇熱門專業,還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考研擇校建議。
1、要科學擇校/數據說話
科學擇校其實相對的就是盲目而言的,就是大家在擇校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用數據說話,比如要查到對應的要考的學校客觀數據,然后用數據進行對比,主要有:統招的人數、分數線、最高分、最低分、總成績分布情況、公共課成績分布情況、專業課成績情況、專業課成績分布情況、報錄比、學長學姐錄取情況、專業課范圍及真題、復試比例及難度,還有其他數據比如研究方向、就業情況等等。
2、避免盲目名校情結
名校,是很多同學從讀書開始就有的情結,名校光環也確實扎實地吸引著每一位同學。甚至還有很多同學考研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當年沒有如愿進入名校的夢,因此,這些同學也將考研作為自己“翻身”進名校的絕佳機會。
再加上擁有名校畢業證就能抬高日后的就業競爭力這種觀念,名校漸漸成為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標,隨之而來的便是直線上漲的考研壓力。
這時候,小編就有問題了:
你了解北大的報錄比么?了解題目難度么?了解為什么北大很多專業分數看起來低么?
所以,大家應該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自己是否適合某個學校,從自身公共課的基礎,專業課的把握程度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而不是憑借一腔熱血。
3、避免盲目跨專業
分析目前跨專業考研的動機,大體有以下三種:
第一,為了謀個好職業。所跨專業是熱門專業,就業前景看好;
第二,為了混個碩士文憑。所跨專業競爭小,門檻低,容易錄取;
第三,為了擺脫現有的專業背景,所跨專業是自身興趣所在。
盲目跨專業不僅學習困難而且就業也困難,有些跨專業學生還在專業學習上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消化不良”。比如說,項目做不了,編程編不出,寫科研論文不熟悉學術話語、缺乏創新思維……
跨專業報考有風險,這需要考生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在決定跨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希望考上以后,讀研出來,我的人生有什么樣的轉變?
報考哪個專業?這個專業能改變我的現狀嗎?
這個專業是我能潛心去繼續學習的嗎?
這個專業是否熱門?歷年的分數線是多少?
4、區分壓分的情況
考研壓分一直都是個話題,對于初試進復試,考研壓分并不會造成影響。但對于調劑生來說,考研壓分確實會使他們處于劣勢。其實,所謂壓分,也是部分高校為引進優質生源采取的一個對策,只不過對部分失利的考生不利。
5、最好有要目標院校的直系學長學姐帶路
目前很多院校因為保護本校學生考研的原因,真題重難點等很難獲取,外校學生跨考的時候很被動,所以這種情況下學長學姐尤其重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要考的專業招生比較少,比如北大的很多專業招生就很少,資料沒地方買,就只能是求助于學長學姐了。
6、院校是否保護一志愿
保護一志愿是指復試后優先錄取一志愿考生,一般有4種情況:
①不接受調劑,即使有專業沒有招滿,也只錄取一志愿的考生;
②不接受校外調劑,生源不足的專業從本校相近專業的一志愿考生進行調劑;
③接受校外調劑,但是一志愿考生優先復試,并且調劑名額不占一志愿錄取名額;
④接受校外調劑申請,但是優先為報考本校的一志愿考生進行調劑。
大家在擇校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區分,避免踩坑,盡量選擇保護一志愿的學校。
7、區分是否存在歧視
有些院校會為了優質生源,優先錄取95、211院校的考生,如果一些出身不太好的同學,哪怕初試分時考的高分,可能也還是會被刷的,不過這也是少部分院校才如此,大家不確定之前一定要多問。
8、區分分數線與實際錄取分數
很多學校的分數線低,但是這種低的人很少,所以大家一定要以具體的錄取分數為準,盡量以錄取成績單中位數來判斷,不能盲目用分數線判斷。
9、復試難度和比例
初試和復試的占比其實也是總成績的計算方式,有的院校初試分數占總成績的70%,那復試就占30%,但是有些院校則是初、復試各占總分數的50%。其實兩種占比各有利弊,這也是為什么會有考生明明初試的分數不高,但是因為復試表現出色,分數高最終被錄取,而初試分數高,復試分數低的反而被刷。
在這里面還有一點就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復試比例。復試比例其實指的就是錄取人數和進入復試人數的比例,大部分院校的復試比例是1:1.2,也就是說,如果錄取10人,就會讓12人進入復試,最后刷2人。但是有些院校的復試比例是1:1.5甚至是1:2,但是復試比例越高的就代表復試的競爭越激烈,風險也越大。
10、提前了解專業課難度
專業課的難度是我們后期復習的攔路虎,尤其是考好學校的同學,一定要多注意。我們可以找學長學姐問問或者在網上找找對應的真題回憶看一看,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學會,能不能考到一個合適的分數。
考研擇校是一個大工程,是需要用科學的思維,借助數據和他人的力量來得出自己的最終結論的。所以希望大家在擇校過程中,多理性分析多求助學長學姐和相關老師,做出自己最合適的選擇。
1、要科學擇校/數據說話
科學擇校其實相對的就是盲目而言的,就是大家在擇校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用數據說話,比如要查到對應的要考的學校客觀數據,然后用數據進行對比,主要有:統招的人數、分數線、最高分、最低分、總成績分布情況、公共課成績分布情況、專業課成績情況、專業課成績分布情況、報錄比、學長學姐錄取情況、專業課范圍及真題、復試比例及難度,還有其他數據比如研究方向、就業情況等等。
2、避免盲目名校情結
名校,是很多同學從讀書開始就有的情結,名校光環也確實扎實地吸引著每一位同學。甚至還有很多同學考研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當年沒有如愿進入名校的夢,因此,這些同學也將考研作為自己“翻身”進名校的絕佳機會。
再加上擁有名校畢業證就能抬高日后的就業競爭力這種觀念,名校漸漸成為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標,隨之而來的便是直線上漲的考研壓力。
這時候,小編就有問題了:
你了解北大的報錄比么?了解題目難度么?了解為什么北大很多專業分數看起來低么?
所以,大家應該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自己是否適合某個學校,從自身公共課的基礎,專業課的把握程度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而不是憑借一腔熱血。
3、避免盲目跨專業
分析目前跨專業考研的動機,大體有以下三種:
第一,為了謀個好職業。所跨專業是熱門專業,就業前景看好;
第二,為了混個碩士文憑。所跨專業競爭小,門檻低,容易錄取;
第三,為了擺脫現有的專業背景,所跨專業是自身興趣所在。
盲目跨專業不僅學習困難而且就業也困難,有些跨專業學生還在專業學習上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消化不良”。比如說,項目做不了,編程編不出,寫科研論文不熟悉學術話語、缺乏創新思維……
跨專業報考有風險,這需要考生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在決定跨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希望考上以后,讀研出來,我的人生有什么樣的轉變?
報考哪個專業?這個專業能改變我的現狀嗎?
這個專業是我能潛心去繼續學習的嗎?
這個專業是否熱門?歷年的分數線是多少?
4、區分壓分的情況
考研壓分一直都是個話題,對于初試進復試,考研壓分并不會造成影響。但對于調劑生來說,考研壓分確實會使他們處于劣勢。其實,所謂壓分,也是部分高校為引進優質生源采取的一個對策,只不過對部分失利的考生不利。
5、最好有要目標院校的直系學長學姐帶路
目前很多院校因為保護本校學生考研的原因,真題重難點等很難獲取,外校學生跨考的時候很被動,所以這種情況下學長學姐尤其重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要考的專業招生比較少,比如北大的很多專業招生就很少,資料沒地方買,就只能是求助于學長學姐了。
6、院校是否保護一志愿
保護一志愿是指復試后優先錄取一志愿考生,一般有4種情況:
①不接受調劑,即使有專業沒有招滿,也只錄取一志愿的考生;
②不接受校外調劑,生源不足的專業從本校相近專業的一志愿考生進行調劑;
③接受校外調劑,但是一志愿考生優先復試,并且調劑名額不占一志愿錄取名額;
④接受校外調劑申請,但是優先為報考本校的一志愿考生進行調劑。
大家在擇校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區分,避免踩坑,盡量選擇保護一志愿的學校。
7、區分是否存在歧視
有些院校會為了優質生源,優先錄取95、211院校的考生,如果一些出身不太好的同學,哪怕初試分時考的高分,可能也還是會被刷的,不過這也是少部分院校才如此,大家不確定之前一定要多問。
8、區分分數線與實際錄取分數
很多學校的分數線低,但是這種低的人很少,所以大家一定要以具體的錄取分數為準,盡量以錄取成績單中位數來判斷,不能盲目用分數線判斷。
9、復試難度和比例
初試和復試的占比其實也是總成績的計算方式,有的院校初試分數占總成績的70%,那復試就占30%,但是有些院校則是初、復試各占總分數的50%。其實兩種占比各有利弊,這也是為什么會有考生明明初試的分數不高,但是因為復試表現出色,分數高最終被錄取,而初試分數高,復試分數低的反而被刷。
在這里面還有一點就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復試比例。復試比例其實指的就是錄取人數和進入復試人數的比例,大部分院校的復試比例是1:1.2,也就是說,如果錄取10人,就會讓12人進入復試,最后刷2人。但是有些院校的復試比例是1:1.5甚至是1:2,但是復試比例越高的就代表復試的競爭越激烈,風險也越大。
10、提前了解專業課難度
專業課的難度是我們后期復習的攔路虎,尤其是考好學校的同學,一定要多注意。我們可以找學長學姐問問或者在網上找找對應的真題回憶看一看,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學會,能不能考到一個合適的分數。
考研擇校是一個大工程,是需要用科學的思維,借助數據和他人的力量來得出自己的最終結論的。所以希望大家在擇校過程中,多理性分析多求助學長學姐和相關老師,做出自己最合適的選擇。
標簽:
2022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