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總括及命題指向
本講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具體內容。人類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物質體系。社會發展規律就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規律。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物質生產及其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原理,是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邏輯基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是它們的邏輯展開;如果將社會比作生命肌體,生產方式是它的骨骼系統,上層建筑則是它的“血肉”系統。這樣,社會作為一個活的有機體,便形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的相互作用過程。相應的,社會的這三個“結構”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便形成了社會基本矛盾規律。其中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最根本的規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后決定力量;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是一定社會形態存在、發展、變革的直接基礎。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更替的客觀規律,標志著人類社會不斷走向進步,標志著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跨越到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動力、關于歷史創造者等原理,是以前面的原理為基礎的,從而構成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既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邏輯延伸與核心內容,又是分析和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程、發展規律的理論前提和基礎。因此,這就決定了本講重點是系統認知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縱觀歷年真題可看出,本講是命制主觀題的關鍵章節之一,并呈現出重要原理重復命題的趨勢。其重要原理有: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主觀題未考點)。
2.社會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原理。
3.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原理。
4.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2000年理第35題)。
5.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辯證關系原理(1995年文第27題論述題)。
6.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原理。
7.科學技術的兩重效應(1999年文第30題)。
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主觀題未考點)
總之,盡管本講在歷年考試中所占內容較少,由于本節闡明的基本原理與當今的社會熱點問題聯系緊密,故其命制主觀題的可能性較大,是考研重點之一。考生應結合以上提到的原理,加以詳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