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還是工作,重要的是認清你自己
[摘要] 一邊是激烈的考研競爭,一邊是現實的就業形勢。找一份實實在在的工作,先賺錢?還是考研,為自己開拓一條更寬廣的就業路子?不滿意現狀,想改變卻又面臨變數和不可預知的風險,許多人為此陷入兩難境地,猶豫不決。
有道是“知識改變命運”,“考研”熱得發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應用型的專業,讀研究生對于掌握知識和加強應用的作用不明顯,不如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和提高更實用。每個人的學習、身體、經濟等方面的條件是不同的,所以考研不要“從眾”,要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能盲目跟風,為“考研”而“考研”不可取。
還有一部分人希望通過讀研深造,讓自己以后找工作更有底氣或緩解就業壓力。延長就業時限,也成為很大一部分考研者的出發點。
其實,上述想法并不可取。
首先,未來用人單位不會再簡單地看學歷選人了。20世紀90年代初,每年錄取幾萬人的研究生,現在是幾十萬,幾乎增長了10倍。大學生更是從1990年錄取的92萬增長到每年的幾百萬。在大學生很少的時候,“大學生”幾乎就是能力的代表;大學生多了后,碩士研究生又變成一種能力的標志;碩士生多了后,碩士學歷又失去了人才標桿的作用。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標準也從最初的盲目以學歷衡量逐漸向能力衡量轉變(雖然這種轉變并不很快),越來越重視工作經驗了。一個成熟的社會,對人才的衡量,必然是綜合評價,尤其少不了工作經歷的評價。而一旦有了工作經驗,工作就好找多了。這是一個成熟社會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從工作角度考慮,兩年工作經驗要比兩年碩士經歷更為重要,也更靠得住。當然,前提是你很努力,認真去工作了。
因此,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不應盲目地追風趕浪,應選擇最適合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考研需要三思而行,要認真考慮考研是不是最適合自身發展,從而作出理性選擇。
如何選擇,咨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建議:
教授會告訴你文憑很重要(這是他們找工作的硬標準)。
農民工也會告訴你文憑很重要(他們那個時代吃了這個虧)。
某些國企人員會告訴你關系很重要、為人處世的能力很重要。
白領們會告訴你技能和經驗很重要。
老板們會告訴你思維及眼光等軟實力很重要。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內心需要什么,你的決定不取決于外在,而取決于內心;
其次,你要聽誰的,得看看你想成為誰,或你的未來更接近誰。說得直白點:你想成為什么人,就聽什么人的建議。
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如果你要一個農民工的孩子去聽農民工的話,那他就會直接被培養成農民工;如果你要一個下崗工人的孩子去聽下崗工人的話,那他就會直接被培養成下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