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冷思考:為了逃避就業還是盲目跟風?
[摘要] 日前,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發布了近四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數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考研報名人數、往屆生讀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時專業學位碩士報考人數增長明顯,多地出現專業學位碩士報考人數超過學術型碩士的現象。
與數據相互印證的是,近年來,本科一個宿舍多名同學考上研究生等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考研熱”也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現象。
沒有強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沒有強大的國家創新體系。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當前,教育與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國家已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對于我國來說,研究生報名人數的逐年增加,順應了國家創新發展和以高素質人才構建新競爭優勢的需要。
專業學位碩士報考人數的增長,也符合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結構布局調整的方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已明確,到2020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招生占比達到60%左右”。改變以往單純以學術型碩士為主,積極發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機制,滿足各行各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方向。專碩趨熱,是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致力于成長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具體體現。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在看到“考研熱”積極成因的同時,也要對“熱”現象進行必要的“冷”思考。
●考研切莫功利化
就業市場不佳,企業人才需求只看學歷,不看能力,間接助漲了考研動機的功利化,許多考生為學位而不是為學問來考研,有些人把考研僅僅當作個人命運的賭注,當作“敲門磚”。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確、不端正,導致考研雖“熱”但學術卻“冷”,未能水漲船高地隨著考研人數和錄取名額的增多而相應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學術層次。這直接導致高端人才有“學”而無“才”,不能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所以,考生在決定考研之前,要清晰認識自己考研的初衷。
●為考研逃課不值
如今,大學里考研成風,不少考研者缺課、逃課現象嚴重,組織紀律渙散、敷衍課程,學業偏廢,導致本科教學質量下降,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尤其直接影響到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學和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完成,進而影響到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本科教育是學生基礎階段學習的關鍵時期,如果連最起碼的基礎知識都沒有掌握好,及時你考生研究生,相信在學術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最終被用人單位摒棄也是必然的。
●考研過于應試化
考研備考過程的應試化與素質教育相沖突。不少考生把考研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徑,指靠突擊復習、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即便有幸考上研究生,也明顯存在“基礎薄、知識面窄、能力差”的弱點,只能在專業研究的邊緣徘徊。我們考研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通過學術上的成就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為以后運用到實踐中提供理論知識,如果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得不到提高,學術再高也是白搭。
●研究生培養條件未跟上
“考研熱”帶來研究生培養規模持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研究生培養條件和培養制度的改善卻未跟上,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滯后,科研經費不足,學習生活條件較差的狀況比較嚴重,課程設置存在著與現實脫鉤的現象,研究生教育質量下降。其實,如今全國真正有能力招收研究生的院校并不多,有些院校為配合國家研究生擴招,不具備研究生培養條件的高校也勉強招收研究生,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學習環境都與現實有較大差距。
●考研熱門、冷門形成鮮明對比
考研的學生都知道,如今熱門專業趨之若鶩,冷門專業乏人問津的現象比比皆是,這間接造成人才結構的失衡,許多研究生畢業后并不能人盡其材,人才高消費加劇供需矛盾,造成人才資源浪費,許多人盡管拿到了學位,但創新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差,有的還學非所用,總之是偏離了國家培養研究生的目的,甚至也違背了他們當年考研的初衷。如經濟學、法學、管理學、醫學等熱門專業,每年報考人數都會超過招收人數數倍,但就業形勢卻并樂觀。但如采礦工程、野生動物保護、礦物加工工程、地質工程等冷門專業,卻無人問津,而相反就業卻相對簡單。
在詢問過部分考生后,我們發現大家考研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還是為了自我增值,能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很多學子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相對清晰的規劃,既契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點。不過,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比如有延緩就業時間的逃避心態,有追逐熱門專業的盲目跟風,等等。雖然只是少數現象,但也提醒我們,需要在考研問題上對學生加強指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更合理地認識自身、更科學地規劃未來。要認識到研究生教育應當是一個增強學識、提升能力的過程,而不能僅將其視為提升學歷的“鍍金”或找工作的“敲門磚”。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對于考生個體來說,學習動機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碩士研究生學制僅兩到三年的時間,沒有明確專業目標的學習不但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成果,也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缺乏競爭優勢導致的“就業難”;另一方面,一味追逐學歷和文憑,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整個社會盡快從“學歷社會”真正邁向“能力社會”。由此而言,在本科畢業的重要人生關口,審慎抉擇,致力于成為拔尖創新的學術人才或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才是理性而科學的考研動機。
當然,對于廣大高校來說,“考研熱”也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研究生培養仍存在主動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到位的問題,以及培養模式不能充分滿足高水平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人才培養要求的問題。正視這樣的問題,下大力氣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更好滿足科技創新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和研究生對高水平科研成果、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是當下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