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城開啟“人才爭奪戰”,香港也已加入戰場!
[摘要] 今年的人才爭奪戰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與去年“搶人大戰”的高潮期發生在畢業季后不同,今年,年初就陸續有城市出臺人才新政,至4月末“搶人大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23座城市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
而且,今年的“人才爭奪戰”似乎更為激烈,盡管“主戰場”仍在二線城市,但今年一線城市也按捺不住、早早入局,北京、上海在3月份先后向高端人才拋出橄欖枝,力度空前。
在梳理了各地人才新政后發現,優惠方案集中在戶籍政策、生活補貼、購房優惠三個方面。與去年相比,二線城市的主要突破在于落戶門檻的降低,最低可以實現中專落戶;一線城市則將目光瞄準高精尖人才、更注重國際化。
落戶優惠政策
在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山東省濟南市、河南省鄭州市、江蘇省南京市、浙江省寧波市、湖北省武漢市等在內的23個城市中,近半數城市都推出了落戶優惠政策。
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遼寧省沈陽市、江西省南昌市更是將落戶門檻降至中專學歷。而在去年,上述23城中僅有濟南市提出“全面放開大中專畢業生落戶限制”,可見今年“戰況”之激烈。
補貼最高可達百萬元
相較于落戶政策背后隱形的福利,各地對引進人才的補貼可謂是“真金白銀”的招攬。澎湃新聞整理后發現,各項補貼主要針對應屆畢業生,包括多種門類,如見習補貼、技能等級補貼、生活補貼、購房補貼等。生活補貼較具普惠性質,南京、南昌、鄭州、沈陽等地均有針對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不同等級的補助,最高在每月1500元左右。
除了生活補貼,也有針對首次購房的補貼。南昌提出,在工業園區企業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在南昌首次購買商品住房的,分別給予10萬元、6萬元購房補貼。呼和浩特針對首次購房的博士、碩士及“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生,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3萬元的購房補貼。
鄭州市對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標準為:博士每人10萬元,碩士每人5萬元,本科畢業生每人2萬元。安徽合肥對新落戶的本碩博在肥首次購房分別給予3萬到10萬元補貼。
總的來看,上述補助標準主要針對高校畢業生,并且普遍10萬元封頂。實際上,各地對人才的“誠意”遠不止這個數額,針對高端人才的購房補助往往能達到上百萬。據河北省石家莊市在今年4月出臺的16條引才措施,全職引進或新當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以及同等層次產業頂尖人才,給予每人1000萬元科研經費補貼,安家費可高達200萬元。
天津市制定的《進一步加快引育高端人才若干措施》提出,對連續3年來津,每年在津工作2個月及以上且不滿6個月的頂尖大師(諾獎大師、兩院院士),給予一次性100萬元獎勵資助和50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每年在津工作6個月及以上的,給予一次性200萬元獎勵資助和100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
除了“直接給錢”,廣東省珠海市還開創式的推出送50%住房產權政策。具體來看,一、二、三類人才則可選擇與政府按各占50%的比例,申請購買珠海市共有產權房,分別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連續工作10年后可無償獲贈政府所持有的50%產權。據測算政府贈予人才的產權份額折算成現金,比人才選擇拿住房補貼要高80萬元左右。
瞄準高端人才
香港也已加入戰場:持有碩士博士學位者無需工作經驗。內地人才爭奪戰方興未艾,香港也于近日推出自己的人才引進新政。
5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宣布,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引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實施快速處理安排,以配合香港科創業界在延攬人才方面的需要。該計劃將于6月開始接受申請,首年度配額為1000個,每家公司(機構)每年最多可獲配額100個。其中,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者無需工作經驗。
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8日在會見媒體時介紹說,上述人才入境計劃配額先適用于在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租戶和培育公司。
楊偉雄透露,經“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非本地科技人才須符合在香港特區從事全職工作、在創科特定行業任職和持有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等學科學位等條件;其中,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者無需工作經驗。
楊偉雄表示,人才是發展創科的關鍵,香港業界對爭奪科技人才有強烈訴求,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人才引進拆墻松綁,可大幅簡化申請科技人才入境的手續和時間,將有效幫助科技公司(機構)從海外和內地招聘本地缺乏的科技人才,對推動香港創科發展作用重大。
據香港文匯報等香港本地媒體介紹,通過新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特區政府處理公司(機構)提交的引進人才申請用時可縮短至兩星期,這與香港現有的兩個人才引進計劃“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相比,處理時間可以縮短一半。
網友反饋
沒有落戶也沒有房補,相應補貼政策更是無從談起,對于香港這種“高冷”的招攬,網友們似乎并不太買賬。
還有一種聲音說,香港此次人才招攬計劃主要面向海外人才,內地只有清北(世界排名在香港大學前的名校畢業生)才有機會拿到最低資格。
對于此次“人才爭奪戰”,你怎么看?